|
為什么家長一輔導孩子功課就容易上頭? (2)时间:2022-01-08 我們老喜歡用一個詞叫眾所周知?墒鞘聦嵤,比如在中國,再怎么眾所周知的事情,都起碼有一個億的人不知道,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,大多數時候,是十個億的人不知道。 所以在你的專業領域,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,只要出了你的小圈子,也至少會有10億人不知道。 當知識的詛咒發生時,我們一定會出現“錯誤評估”的問題:你以為別人能馬上學會你掌握的東西,你以為同事能馬上熟悉你擅長的工作,你以為孩子能聽明白你在講什么。 結果是,統統做不到! 然而更可怕的是,“知識的詛咒”本身還會升級,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埃里克·馬祖爾就認為,你對某件事了解的越多,把它教給別人的難度就越大。 因為當你在某個領域成為專業人士之后,你的心智模型會進化的越來越復雜,而這些進化的步驟,會逐漸變成你的記憶背景,也就是那些理所當然的東西。 北大韋神的課堂板書 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,你不能指望一個物理學家做研究,每次還要從高中物理知識作為推導的起點,也因此,很多專業領域的大教授,講課都不咋地…… 我們作為家長,且先不想輔導孩子這件事,我們來想我們的日常。 比如你跟你的同事溝通,你和客戶溝通,你和任何可能的工作伙伴溝通,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?是前置共識,也就是我們之間的對話,有些前提是無需贅述的,我們默認彼此都知道一些事情且對此表示認可。 達成前置共識是我們從“知識的詛咒”中掙脫出來的一種方法,盡管掙脫仍然很難。 比如你講到一個點,你發現對方很快就get到你的意思了,然后你們在這個點的基礎上把話題繼續下去,這就有點類似于,在微信聊天里A把B的梗接住了,大家都很滿足,然后聊天可以愉快的不斷延伸。 可是現實世界里,恐怕是接不住梗的情況居多,尤其跟你不太熟的人對話,你認為自己說這句話,言下之意已經很明顯了,結果他不懂,這個時候你多半不會耐心的把這個梗拆解給他看(因為這樣做實在太沒勁了),而是可能在禮貌的終結了這個話題之后,在心里暗自嘀咕一句,“這人是不是有點傻……” 通常,人對自己認為“有點傻”的人,是沒有什么耐心的,這個和對方是不是你親兒子無關,甚至這個“有點傻”的如果是你親兒子,沒準更加讓人心急火燎。 可是你能把這件事完全歸結為缺乏耐心嗎?并不能,因為“前置共識”真的很重要,這甚至是推動世界高效運轉不斷進步的關鍵。 比如一個導演,現在在拍一部古裝劇,他跟劇組的工作人員說,明天我們拍一場竹林打斗的戲。你看就只是四個字的提示,竹林打斗,其實前置的信息量已經足夠大了:劇組里的各個部門都知道自己該做哪些準備,攝像機位擺哪里,威亞在哪里使用,燈光怎么打,所有這些都會有一個大致的答案。 導演是在所有這些元素都齊備的前提下,再做一些細節上的構思和處理,而這個,就是典型的由一群人在建立起共識之后的高效溝通。 但是你要知道,建立起這樣的共識,其實有一個漫長的沉淀過程,比如古裝劇,武俠元素,這是植根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共識,再加上中國古裝劇幾十年的工業基礎,才使得從業者對每一個像“竹林打斗”這樣的術語都能有趨于一致的想象力。 |